關於精神分析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A:
 
佛洛伊德在1922年為精神分析做了如下定義:精神分析從言語、行動、以及所有想像(包涵夢、幻想、妄想等等)焠鍊出無意識的意義。這種意義的獲得是經由被分析者的自由聯想,以及分析者的詮釋而來。詮釋針對被分析者的阻抗、移情以及慾望,在嚴格規定的時間空間下進行。最後,彙整這些資料,系統性的歸納成為一種或數種理論。我們可以說,精神分析是
 
    一種特殊的探討心理過程的手段。
    以上述手段為基礎,所構成的治療精神官能症的方法。
    依循上述方式收集到的所有心理訊息,逐漸積累而成為一個學門。
 
    ▲ 
 
A:
 
其他的心理治療學派,大多強調強化自我防衛機轉。而精神分析則著重在轉化自我、超我、原我以及外在現實之間的平衡狀態。
 
    ▲ 
 
A:
 
將當事者心中被潛抑的材料招喚到意識層面的工作,稱之為精神分析。分析指的是分解與拆離,如同化學家將自然界的物質帶到實驗室作分解的工作。而症狀這個高度複雜的混合物當中自然也包涵了許多基本元素(例如本能衝動),只是當事者自己對此要不是毫無所知,就是不夠充分。分析讓當事者知道他們的心靈活動是複雜的產物,將他們的症狀回溯至本能衝動。同樣,那些不能稱之為病態的,甚至是大家都有的心靈活動(例如做夢),如果當事者感到興趣,也能透過分析而踫觸到原先不甚理解的動機。
 
    ▲ 
 
A:
 
促成精神分析誕生的是19世紀末的歇斯底里的患者,如果說精神分析有所謂的適應症,那麼應該是指精神官能症。但一個世紀以來,精神分析的觀點與實作,被大量運用於精神病、邊緣症候群、各類人格違常乃至嬰幼兒的各類問題,許多技巧被擴充,許多觀點也被開發。
 
    ▲ 
 
A:
 
從佛洛伊德自19世紀末奠基了精神分析迄今,這學門與文學、人類學乃至所有的人文科學都有相當深入的相互滋長或相互對立的關係。在臨床的面貌上,精神分析的治療原本是針對精神官能症而來的,然而百年之後逐漸有不同形態的精神病理學,豐富與滋養精神分析的理論知識與臨床經驗。
 
    ▲ 
 
A:
 
若要有立竿見影的效果,或者短時間內要有當事者行為的改變,則不是精神分析適用的範圍。精神分析擅長於當事者對自己內在衝突的洞視,改變與否的決定則是當事者所選擇,若有明顯的改變,也常是緩慢而持久的。此外,精神分析實務的經驗與理論的了解,也往往有助於醫病、心理治療、諮商輔導等等實作的進行與深度。甚至許多應用精神分析的領域(如嬰幼兒親子治療),亦試圖在短期內達到改變親子互動的目的。
 
    ▲ 
 
A:
 
第一屆國際精神分析會議於1908年在薩爾茲堡舉行,並在1910年於紐倫堡成立組織。成立之初是由英國人E. Jones所提議,目的在於維護精神分析理論施行、傳授與散播的一致性。但隨即有內部的分裂,例如容格、阿德勒等人另立門戶為分析心理學、個人心理學等學派,加上外部環境有兩次的世界大戰,使得精神分析的傳遞與推廣,暫時停滯。戰後歐洲大陸與北美對於成為分析者的資格有歧見,前者並不主張一定要有醫師身分,後來逐漸達成共識。百年之間,國際精神分析學會轄下的各國各地的地方學會,分布於歐洲、北美與拉丁美洲,每兩年有一次大會,近年來隸屬的機構延伸到亞洲地區,如韓國、台灣(臺灣精神分析學會)與中國。並於2010年在北京召開亞洲的第一次精神分析國際會議。
 
    ▲ 
 
A:
 
除了零散的精神分析書籍的翻譯,以及在學院內的專門課程的教授之外,可以提及的是臺灣精神分析學會的成立,以及吾境思塾的創立。
 
    ▲ 
 
A:
 
臺灣精神分析學會為隸屬國際精神分析學會的機構,而吾境思塾的兩位創辦者楊明敏、周仁宇是臺灣精神分析學會的成員,兩個單位並没有從屬關係。
 
    ▲ 
 
A:
 
人人皆可自稱為精神分析師,但也有經國際精神分析學會認可的分析師,以及其他學會、機構認可的分析師。按國際精神分析學會的訓練過程,世界各國有些許差異。但按通則而言,其訓練必須涵蓋個人分析、個案督導、以及理論研讀等三種歷程。要達到國際精神分析學會的標準,往往需經過多年的訓練。
 
    ▲ 
 
A:
 
吾境思塾的講師群當中,周仁宇為美國精神分析學會的會員;而後楊明敏、白美正、林玉華與許宗蔚等四人,於2015年7月被國際精神分析學會認可為精神分析師。目前仍持續增加中。其他尚有許多在國外密集學習精神分析的精神醫學、心理專業人員,相繼留學後返台在不同的機構工作或者自行執業。臺灣精神分析學會目前正在推動成為國際精神分析學會的地方學會,屆時,有興趣者將可在台灣接受成為國際分析學會分析師的完整訓練。若需了解進一步的訊息,可參考臺灣精神分析學會及吾境思塾網站。
 
    ▲ 
 
A:
 
當然可以!吾境思塾的設立就是要推廣與深化精神分析的看法與立論。透過導讀、講演與討論,結合日常生活所聞所見、其他學門的知識、不易為非專業人員窺見的臨床現象,讓非心理專業人士也能接觸到精神分析的理論與經驗。
 
    ▲ 
 
A:
 
這個看法與分析情境的隱私保護有關,因為外人無法輕易知道分析當中所發生的經過。人們常常自認為了解自己或別人,但卻往往只是將自己的觀點視為理所當然。事實真的是如此嗎?精神分析致力於理解這些現象,卻不宣稱已找到了簡單的解釋,人類心智依然充滿難懂與神秘之處。就像仰望夜空,裡頭盡是未知之謎,但也充滿無限的可能。
 
    ▲